目的 探討頜骨囊腫術中使用牛骨粉(Bio-Oss)及天然膠原屏障膜(Bio-Gide)聯合治療療效。 方法 選取頜骨囊腫患者30例,手術摘除囊腫後,分成2組:實驗組使用牛骨粉Bio-Oss填塞,並用天然膠原屏障膜Bio-Gide覆蓋;對照組不作處理。根據臨床及影像學資料分析評估術後骨缺損處的骨質再生和改建情況。 結果 30例患者術後均按時進行複查。複查時利用錐束CT配帶的骨質測量軟件對兩組患者的術後骨密度進行測量和分析。實驗組的患者3個月、6個月、12個月時的骨密度平均值分別為114.13±8.92、 122.205±9.43、131.41±10.13。對照組患者3個月、6個月、12個月時測得的數值分別為56.94±9.68、66.51±13.01、90.33±11.21。經統計學分析,兩組之間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在成骨速度和成骨品質方面,頜骨囊腫術後聯合使用牛骨粉(Bio-Oss)及天然膠原屏障膜(Bio-Gide)修復的病例要明顯好於未使用修復材料的病例。
目的 研究高危型HPV(HR-HPV)檢測,在意義不明確的不典型鱗狀上皮細胞(ASCUS)中的意義。 方法 選取ASCUS共370例,行HR-HPV檢測和宮頸組織活檢,並分析它們之間的關係。 結果 ASCUS 的HR-HPV陽性率80.54%(298/370)。組織學陽性率39.46%(146/370)。HR-HPV陽性組中的組織學低級別鱗狀上皮內病變(LSIL)及高級別鱗狀上皮內病變(HSIL)檢出率明顯高於陰性組(P<0.01)。 結論 ASCUS患者需行HR-HPV檢測,HR-HPV感染者需行宮頸活檢,從而提高LSIL及HSIL的診斷率,以達到宮頸鱗狀上皮內病變的早期發現和預防宮頸癌的目的。
目的 研究含N-乙酰半胱氨酸的21天序貫療法在難治性幽門螺旋菌感染(Helicobacter pylori, HP)的臨床應用價值。 方法 連續性收集HP治療失敗患者,包括初治失敗及復治失敗者,給予含N-乙酰半胱氨酸的21天序貫療法治療,所有受試者於療程結束4週後行復檢(13C呼氣試驗檢測或大便HP抗原檢測)。 結果 85名難治性HP感染患者經過21天序貫治療後的治癒率為77.6%(intention to treat, ITT)及90.4%(Per Protocol, PP),其中三次或以上復治失敗的挽救清除率可達80.9%(ITT)及94.4%(PP),未發現性別,年齡或復治次數對清除率有影響(P >0.05)。 結論 含N-乙酰半胱氨酸的21天序貫方案在難治性幽門螺桿菌感染的治療中有理想效果。
目的 探討在第一產程後期(宮口大於或等於5cm)時施行硬膜外分娩鎮痛對初產婦分娩結局的影響。 方法 回顧分析2017~2018年兩年間本院接受硬膜外分娩鎮痛的初產婦分娩記錄資料,按鎮痛時產婦宮口的擴張程度分為三組:宮口大於或等於5cm(第一產程後期)時施行鎮痛的60例初產婦為Ⅰ組;宮口小於3cm時施行鎮痛的60例初產婦為Ⅱ組;宮口大於或等於3cm並小於5cm時施行鎮痛的60例初產婦為Ⅲ組。所有產婦自願接受分娩鎮痛,記錄所有產婦的分娩方式、第一產程時間、第二產程時間、出血量、新生兒1、5min的Apgar評分和產婦從施行硬膜外分娩鎮痛到第一產程結束的時間。 結果 三組產婦的順產率相若(P >0.05);三組產婦第一產程時間、第二產程時間、出血量和新生兒1、5min的Apgar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三組產婦施行分娩鎮痛後宮口擴張的速度相若,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 結論 在第一產程後期(宮口大於或等於5cm)時施行硬膜外分娩鎮痛安全可行,但會影響產婦宮口的擴張速度。
目的 觀察重複經顱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TMS)與Tyromotion上肢機械人訓練聯合治療的方式對腦卒中後進入治療平台期的患者上肢功能康復的影響。 方法 評估121例腦卒中後偏癱上肢功能障礙患者,篩選出30例進入平台期的患者,分為傳統治療組、機械人治療組和綜合治療組。所有患者在4週基線期後分別接受10次的上肢功能訓練、Tyromotion上肢機械人訓練、rTMS 結合 Tyromotion 上肢機械人訓練。治療前及治療後用 Fugl-Meyer assessment(FMA)、Hong Kong edition of functional test for the hemiplegic upper extremity(FTHUE-HK)、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及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進行評定。 結果 治療後傳統治療組上肢功能無明顯提高,機械人治療組和綜合治療組FMA、MBI和FTHUE-HK分數較治療前提高,且綜合治療組優於機械人治療組。 結論 rTMS結合Tyromotion上肢機械人訓練改善了受試者上肢的運動功能和日常應用能力,該方案可能是針對腦卒中後治療進入平台期患者的一種有前景的康復方案。
目的 比較加溫濕化經鼻導管高流量通氣(HHHFNC)和鼻塞式持續氣道正壓通氣
(NCPAP),應用於新生兒暫時性呼吸增快症(TTN)並呼吸衰竭的臨床療效。 方法 回顧分析本院收治之足月新生兒暫時性呼吸增快症並呼吸衰竭共40例,一組以HHHFNC治療,另一組以NCPAP 治療,分析兩組患兒臨床症狀,血氣分析改善情況及併發症的發生率。 結果 與NCPAP組相比,HHHFNC組患兒開奶時間提前,腹脹發生率較低,而整體通氣時間,住院時間及通氣失敗率無差異。治療前後血氣分析方面,兩組在二氧化碳分壓改善方面無差異,在氧分壓方面以NCPAP組較優。 結論 與NCPAP組相比,HHHFNC有相關損傷小、耐受性更好之特點,是可以首選作為治療新生兒暫時性呼吸增快症的輔助通氣方式。
目的 研究橈骨遠端骨折行改良Henry入路手術復位掌側鎖定鋼板內固定術對腕關節功能的影響。 方法 選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本院橈骨遠端骨折患者70例,手術以改良Henry入路掌側鎖定鋼板固定橈骨遠端骨折,術後6週、3個月及6個月分別記錄患者前臂旋前旋後角度及上肢功能DASH評分。 結果 所有患者術後6週開始可作腕關節功能訓練,3個月可恢復負重功能訓練及6個月基本恢復骨折前工作,隨着康復時間的延長,旋前及旋後功能明顯改善,
但對比旋前及旋後的角度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而上肢功能DASH評分逐步減小,顯示上肢功能逐漸恢復,在術後6個月時接近正常上肢功能。 結論 經改良Henry入路掌側鎖定鋼板治療橈骨遠端骨折患者,腕關節功能恢復理想,值得應用。
目的 分析血管角化瘤患者的臨床和組織病理特點。 方法 對本院2008~2018年診治的18例血管角化瘤的臨床資料進行收集,應用HE染色進行病理學特徵觀察。 結果 男10例,女8例,男:女比例為1.25:1,年齡13~79歲,平均45.9歲;病程1個月~2年,平均6.6個月,臨床以丘疹型及陰囊型多見。 皮損組織病理檢查示:皮膚真皮層可見被表皮突包繞的毛細血管,毛細血管擴張伴充血,其表皮可見棘層增厚伴角化過度。 治療以手術切除及鐳射治療。 結論 血管角化瘤臨床表現多樣,分析其臨床特徵及組織病理學檢查,可加深臨床醫生及病理醫生對本病的認識並提高診斷的準確性。
目的 探討橄欖橋腦小腦萎縮(OPCA)的臨床表現和MRI診斷價值。 方法 回顧性分析8例經臨床及MRI證實的OPCA病例。 結果 8例患者均為散發病例,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均表現為腦干及小腦萎縮,6例在T2加權像上橋腦可見“十字征”。 結論 OPCA在MRI表現上有一定特徵性,中老年人如出現小腦共濟失調或錐體外系癥狀,應盡早做MR檢查以排除OPCA。
目的 總結鏡湖醫院內科近5年收治的成人Still病患者的臨床特點及診治經過,為臨床診治提供經驗。 方法 對澳門鏡湖醫院2014年2月~2019年2月收治的8例成人Still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 結果 所有患者均符合Yamaguchi診斷標準,鐵蛋白均呈5倍以上升高。部份患者呈系統型多次發作,激素加免疫抑製劑療效良好。 結論 提高對該病的認識是及時診斷的關鍵,鐵蛋白在疾病的診斷和病情跟蹤均有價值。
目的 探討血液透析患者管理移動應用程式的設計理念和實現方法。 方法 分析血液透析患者管理需求,設計移動應用程式進行醫患互動。提供多元化宣教內容,加強健康宣教。 結果 應用程式自動調取血液透析信息系統中的數據,根據預設閾值自動觸發危機值預警;患者可自行查閱抽血報告,了解透析時間計劃,了解透析治療中體重及血壓變化;醫護可推送透析階段評估及個體化衛教材料。 結論 血液透析患者管理移動應用程序可以對血液透析患者進行更有效,更安全的精确管理,加強醫患溝通。
目的 分析兒童白內障術後散光及高階像差的分佈。 方法 採用Topcon KR800全自動電腦驗光儀測量散光,Pentacam眼前節分析儀和GALILEI G4眼前節分析儀採集高階像差數據。 結果 研究對象:6名兒童(共9隻眼),平均年齡為8.33歲±3.8歲。隨訪時間平均6個月,平均等效球鏡度為-1.03±3.83D,平均總散光為-2.78±1.21D,平均角膜散光為-2.29±0.72D,總散光中順規散光佔88.9%,而在角膜散光中80%為逆規散光。最常見的高階像差是斜三葉草像差,平均值為-0.57±1.64μm,其後的是垂直三葉草像差(-0.23±0.85μm)和球面像差(-0.21±0.04μm)。高階像中第三階佔最多,其次是第五階和第四階,分別為51.92%、25.53%和22.55%。 結論 兒童白內障手術後,散光主要來自角膜散光,斜三葉草像差、垂直三葉草像差和球面像差是兒童白內障手術後主要的高階像差。
目的 分析探討急性主動脈綜合症(Acute aortic syndrome, AAS)臨床表現特點、診斷及治療方案。 方法 回顧性收集2016年11月~2019年4月收治的35例急性主動脈綜合症患者臨床資料,研究其臨床特點、影像學診斷方法、治療方式及效果。 結果 AAS患者平均年齡在33歲~91歲之間(中位年齡62.3歲),超過60%患者在51歲~70歲年齡群中。男女比例為4.83:1。主動脈夾層(AAD)有26例(74.3%)、壁內血腫(IMH)有7例(20%)。有高血壓病史(85.7%)。74.3%以突發疼痛為主要表現。D-Dimer診斷敏感性94.7%。92.9%Stanford A型主動脈夾層病例行手術治療。死亡率約20.0%。 結論 AAS是發病急、病情進展迅速、臨床表現多樣、死亡率極高的心血管疾病。
目的 探索面部基底細胞癌手術切緣距腫瘤邊界5mm的可靠性。 方法 39例面部基底細胞癌患者,以肉眼及三倍放大鏡觀察邊界,在腫瘤邊界向外擴大5mm行手術切除,標本切緣標記3、6、9、12時鐘方向後進行病理檢查,了解腫瘤殘留狀況。 結果 39例病理檢查切緣均未見腫瘤。 結論 以肉眼及三倍放大鏡確定腫瘤邊界後向外擴展5mm能乾淨切除腫瘤。
目的 了解冠心病心臟康復患者植物性食物攝取情況,提高患者對植物性食物攝取份量與冠心病影響的認知。 方法 營養師對心臟康復的患者進行飲食頻率問卷調查分析,計算各種植物性食物攝取量的達標情況,比較不同體重患者對植物性食物攝入量的差異。 結果 107例患者納入研究,男性86例,女性21例,平均年齡(69.1±9.47)歲,攝入三類植物性食物同時達標者只佔2.8%,其中全穀及根莖類達標率9.4%,蔬菜類29.9%,水果類25.2%。不同BMI組對三類食物攝取量無統計學上差異(P >0.05)。 結論 冠心病心臟康復患者對植物性食物的攝取量嚴重不足,有需要向患者和家屬進行加強營養飲食指導,加深其對植物性食物重要性的認知。
目的 通過對孕婦不規則抗體篩查試驗結果,進行回顧分析,研究本地孕婦不規則抗體發生率及其分佈情況,探討產前進行抗體篩查的重要性。 方法 回顧並整理2014年~2018年,本院產前門診19882名孕婦不規則抗體篩查及鑒定結果。 結果 19882名孕婦中檢出抗體陽性者共75人(0.38%),表現為13種不規則抗體陽性,其中9人被檢出二種抗體陽性。呈現陽性的不規則抗體,主要屬於Rh系統29.8%(25/84)、Miltenberger血型29.8%(25/84)、MNS系統9.5%(8/84)、Lewis系統20.2%(17/84)、Kidd系統3.6%(3/84)、Duffy系統1.2%(1/84)和P系統6.0%(5/84)。 結論 對孕婦進行不規則抗體篩查,特別是抗Mur抗體檢測,對於早期預測、預防及治療新生兒溶血病及安全輸血具有重要意義。
氣管切開術是急危重症患者保持呼吸道通暢及改善呼吸的重要搶救措施,而氣管套管停留的時長,會對呼吸及吞嚥功能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據估計,43%~83%的氣管切開患者有吞嚥障礙症狀,通常表現為誤吸。在臨床工作中,對於氣管切開患者,一方面因不規範的經口進食而引發間歇、反復的吸入性肺炎,另一方面因潛在的誤吸風險而直接禁止氣管切開患者經口進食,對一些患者產生了過度限制。兩方面原因常導致患者肺部感染加重,吞嚥功能進一步下降,嚴重則危及患者的生命。本文報導1例腦血管意外術後並氣管切開後吞嚥功能障礙的患者,早期介入吞嚥功能康復訓練的效果。
卒中模擬病(stroke mimics, SM)在臨床上又被稱作假性卒中,目前尚無統一定義,普遍被認為是就診時表現為類似卒中樣神經功能缺失的病理狀態,而經詳細的病史詢問、檢查、評估及隨訪,最後證實患者並非腦血管病變的一類疾病。現對2例SM進行報導,促進對SM常見病因瞭解,提高對此類疾病的識別。
乳腺導管內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DCIS)指病變局限於導管上皮未突破基底膜的原位癌。2012年WHO乳腺腫瘤分類中把乳腺導管內癌合併乳腺間質中出現單個或多個獨立的顯微鏡下浸潤灶,病變突破基底膜,每個病灶直徑均不超過1mm定義為導管原位癌合併微小浸潤癌(Ductal carcinoma with microinvasion, DCIS-MI),根據細胞核的間變程度,再分為低、中、高級別。近年來隨着乳腺篩查的普及,DCIS/DCIS-MI檢出率呈上升趨勢。DCIS/DCIS-MI的確診對於指導臨床治療及提示預後具有積極的作用。本文就工作中所遇到的兩例比較具有特征性的高級別原位癌合併微小浸潤癌病例進行分析,結合文獻,歸納其影像特點,希望對日後的工作起到一定的指導作用。
孤立性纖維性腫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 SFT),是一種少見的梭形細胞腫瘤,過去曾被認為僅發生於胸膜腔,而目前認為其可發生在全身各部位。本科現報告一例盆腔惡性胸膜外孤立性纖維性腫瘤患者。
原發性卵巢平滑肌瘤是臨床上一種少見的卵巢良性腫瘤。常發生於圍絕經期和絕經後女性,偶見於年輕女性。通常無明顯自覺症狀,大多數患者於體檢時偶然發現。現對本院收治的1例原發性卵巢平滑肌瘤病例進行報導。
布魯氏病是一種人畜共患傳染病,常因直接與病畜接觸或進食被該菌污染的乳、肉而致病,是非常少見的脊柱炎。現報告2例布氏桿菌病性脊柱炎病例的影像表現。
目的 探討正骨治療伸直型橈骨遠端骨折的臨床療效。 方法 回顧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12月 鏡湖醫院中醫科閉合正骨復位、小夾板外固定治療的伸直型橈骨遠端骨折病例共37例。正骨後要求帶夾板進行早期腕關節功能鍛煉,並從尺偏角、掌傾角、腕關節Gartland-Werley功能評分觀測歸納分析。 結果 正骨後當天尺偏角、掌傾角分別是:22.39±3.06, 12.35±1.97;6~8周尺偏角、掌傾角分別是22.63 ± 1.66, 12.46 ± 1.46。測定值與正常均值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術後6個月內Gartland-Werley腕關節功能評分優32例,良4例,可1例。 結論 正骨復位、小夾板外固定法應用於治療伸直型橈骨遠端骨折效果明顯,治療方法比較簡單,方便、快捷、價廉,適合門急診推廣。
目的 探討目前非隧道式血液透析導管封管液的最新進展。 方法 通過檢索Ovid MEDLINE, PubMed和Joanna Briggs數據庫以及手動檢索方式檢索,針對不同非隧道式血液透析導管的封管液之研究文獻,經進一步檢閱評級,共採納6篇文獻符合要求。 結果 研究文獻指出非隧道式血液透析導管使用新型封管液(如檸檬酸鹽液及抗菌藥物等)在導管相關性感染優於使用傳統肝素封管液。但納入的研究中未發現兩者在穿刺部位感染和導管通暢性存在顯著差異。然而,由於文獻中包括不同濃度的檸檬酸鹽液及和抗菌劑的組合,因此新型封管液的功效和安全性仍不能確定。 結論 檸檬酸鹽液在導管相關性感染、穿刺部位感染和導管通暢性可能優於傳統肝素封管液。
最近,讀了查爾斯 . 杜希格(Charles Duhigg)的《習慣的力量》(The Power of Habit) ,其中第六章“危機就是轉機”以美國羅德島醫院 (Rhode Island Hospital) 為例子,談到了經由意外來打造習慣,改變醫院文化,很受啟發,值得大家思考。下面節錄部份內容,展開討論。
局部晚期胃癌經常侵及胃-食管結合部(gastroesophageal junction, GEJ ) 和食管下段。按照GEJ的解剖特點,Siewert分型將胃-食管結合部腺癌分為3型。Ⅰ型:腫瘤中心位於GEJ上1~5cm,即食管下段腺癌;Ⅱ型:腫瘤中心位於GEJ上1cm和下2cm,即胃的賁門癌;Ⅲ型:腫瘤中心位於GEJ下2~5cm,即賁門下胃癌。手術是胃癌根治性治療的唯一手段,但是,大部份晚期胃癌手術切除失敗率高,預後差。
生長轉化因子-15(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15, GDF-15)是一種分泌型應激反應蛋白,參與多種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並作為新型心血管疾病的生物學標誌物,其血清水平與多種心血管疾病的早期診斷、危險分層及預後有密切關係。然而,與目前臨床廣泛使用的高敏肌鈣蛋白T(hs-TnT)和N端腦鈉肽前體(NT-proBNP)相比, GDF-15並不具有心臟特異性,所以主要用於評估預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