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討胸片在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肺炎爆發時期急重症病人分流中的應用價值。方法 對2022年12月15日~2023年1月31日診斷COVID-19感染患者的首診胸片進行回顧性分析,通過對雙側肺野滲出性病變進行分區定量積分計算,探討新冠肺炎肺部滲出性病變的積分與臨床特徵的相關性。結果 106例患者胸片病變分佈以雙下肺為(χ2=116.0, P<0.00);左右肺、內外帶分佈無差異主(χ2=1.66, P =0.79; χ2=0.73, P =0.39);病變形態以實質與間質混合型為主。有呼吸困難症狀、指尖氧飽和度(SpO2)減低者,胸片積分分別高於無呼吸困難症狀及SpO2正常者(t=14.81/ t=8.69, P均<0.00)。門急診患者胸片積分分佈低於住院患者主(χ2=9.25, P <0.05),好轉組胸片積分分佈低於死亡組患者主(χ2=7.00, P <0.05)。胸片積分高者住院時間相對較長(H=6.45, P <0.05)。胸片積分與肺炎嚴重程度呈正相關關係(r=0.59, P <0.05)。 結論 COVID-19感染疫情爆發時期胸片在急重症分流中具有一定應用價值果。
在2022年12月新冠疫情高峰期,同時急診的大批醫護人員相繼感染,令本院急診運作受到前所未有的壓力,為應付短期內急診求診人數大幅增加,家庭醫學科及時推出了“線上門診”服務,以電話問診的方式診治新冠病毒感染的輕症患者,有效地舒緩了急診的壓力,且受到澳門市民的廣泛的認同。但以“線上門診”形式應診新冠病毒感染者,盡管採用了標準化的問診方式和協議處方的方式,但與國內外現有“遠程醫療”的規範要求存有差距,值得我們總結與改善。
目的 分析新冠Omicron流行期間,成年新冠感染者的臨床特徵及預後,提高對老年人、特別是長壽老人感染Omicron病毒株的臨床認識,以提高臨床救治水準。方法 收集2022年12月18日~2023年2月2日在澳門某醫院確診新冠感染住院患者的臨床資料,按年齡分為青年老年組、老老年組和長壽老年組,從合併基礎疾病、MEWS評分、體溫、血常規、診斷、治療、住院天數及預後等方面和中青年組進行對照分析。結果 患者年齡18歲~109歲,平均年齡(76.18±18.14)歲,212例(22.6%)為≥90歲的長壽老年人,本組平均年齡(94.52±3.56)歲,重症及危重症佔94.5%, 95.3%的患者至少合併1種基礎疾病。對照組好轉出院132例,佔95.7%,而90歲及以上組好轉出院160例,佔76.5%(χ2=33.9, P <0.05)。結論 新冠Omicron感染者,老年人重症率高,好轉出院率低,特別是90歲及以上長壽老人,是新冠防疫和救治的重點人群。
目的 探討新冠肺炎住院患者其病毒載量與C反應性蛋白(CRP)、鐵蛋白(Ferritin)和白介素-6 (IL-6)的關係。 方法 本研究納入2023年1月~2023年4月在本院收治入院的46例新冠肺炎患者。根據臨床分型標準分為輕症組(25例)和重症組(21例),分別檢測入院後患者的新冠核酸Ct值、CRP、Ferritin及IL-6水平,統計分析以上指標與疾病程度的關係。 結果 在46例新冠患者中結果表明,重症組病毒載量(28.83±5.63)、CRP [76.40 (23.08, 115.00)]及IL-6 [43.10 (26.60, 86.10)]顯著高於輕症組病毒載量(33.88±2.03)、CRP [13.70(6.56, 50.60)]和IL-6 [13.60(5.97, 26.20)] (P<0.001);受試者工作特徵曲線(ROC)分析結果顯示,CRP和IL-6指標可用於診斷新冠肺炎疾病的嚴重程度(AUC分別為0.75和0.76);相關性分析發現CRP和IL-6與核酸Ct值呈負相關(rs=-0.419, P=0.004; rs=-0.373, P=0.011);CRP與IL-6呈顯著正相關(rs=0.706, P=0.000);未發現鐵蛋白在兩組間有差異以及與核酸Ct值的相關性。 結論 本研究通過對住院病人進行分析,發現其病毒載量越高的患者,更容易出現嚴重病情,因此,持續檢測CRP和IL-6水平可以用來監測患者病情進展。
目的 回新冠疫苗接種後不良反應患者的臨床特點,為本地使用的新冠疫苗安全性評估提供參考。方法 收集2021年6月1日~2022年5月31日期間到本院急診科就診,根據澳門衛生局指引通報的新冠疫苗接種後不良反應病例,按接種新冠疫苗類別、接種劑次、接種者性別、年齡、不良反應症狀、轉歸資料等進行統計學分析。結果 共收集病例1430例,住院35例(佔2.4%),治療後離院1395例(佔97.6%)。男性594例(佔41.5%),女性836例(佔58.5%),平均年齡36.1±16.5歲。其中滅活疫苗907例(佔63.4%),mRNA疫苗523例(佔36.6%)。兩種疫苗的不良反應患者中,發病年齡、發病天數、以及常見全身系統症狀和過敏症狀的構成比的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完整接種兩劑mRNA疫苗及接種滅活疫苗和mRNA疫苗加強針的不良反應中,常見全身系統症狀及過敏症狀構成比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兩種疫苗不良反應絕大多數為預期內,急診醫生需持續識別、救治和監測新冠疫苗接種後的各類不良反應,為管理機構提供資料參考,有助於衛生部門完善新冠疫曲接種計劃的實施。
目的 探討硬膜外分娩鎮痛(LEA)與不同孕期增重(GWG)初產婦分娩結局的關係。方法 回顧分析經陰道分娩的共801位產婦分娩記錄。以GWG正常、孕期超重及是否接受LEA將其分為四組。Ⅰ組:GWG正常不接受LEA。Ⅱ組:GWG正常接受LEA。Ⅲ組:孕期超重不接受LEA。Ⅳ組:孕期超重接受LEA。分別記錄孕婦分娩方式、產程時間、出血量、新生兒體重、新生兒Apgar評分、產婦的鎮痛時間和順產率等。 結果 GWG正常產婦中,接受LEA組產婦的第一、二產程時間均長於無LEA產婦;GWG超重產婦中,接受LEA的產婦第二產程時間明顯長於無LEA產婦,其順產率顯著高於無LEA組。GWG正常且接受LEA組產婦所產新生兒的5min Apgar評分顯著低其他三組。 結論 產婦順產率與GWG無關。雖然接受LEA產婦的產程延長,但其順產率明顯升高。所以,對於所有初產婦,尤其對於GWG超重初產婦,值得推廣LEA。
目的 分析2014年心房顫動(atrial fibrillation, AF)診療管理指南更新對高危栓塞風險的非瓣膜病心房顫動(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 NVAF)患者抗凝治療率和治療方案的影響,為臨床抗凝管理提供依據。 方法 選取本院2010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期間高危栓塞風險NVAF患者納入研究,收集臨床資料和抗凝治療情況,以2014年AF診療管理指南頒佈為界點分為:研究組(指南頒佈後)和對照組(指南頒佈前),比較兩組抗凝治療率和治療藥物的變化。 結果 研究人群的平均抗凝治療率為26.69±11.27%,研究觀察期間按年上升趨勢,2018年抗凝治療率比2010年增長超過3倍(43.62%vs.12.73%)。研究組抗凝治療率較對照組明顯上升(37.37%vs.18.05%, P=0.023)。抗凝藥物方面,研究組使用非維生素K拮抗劑口服抗凝藥(non-vitamin K antagonist anticoagulants, NOACs)治療的比例比對照組增加了近10倍(20.72%vs. 2.27%, P=0.014),而兩組華法林治療比例無明顯變化(16.65%vs.15.78%, P=0.624)。 結論 AF診療管理指南的更新和頒佈顯著提高了高危栓塞風。
目的 探討≧80歲高齡患者服用新型抗凝血藥(novel oral anticoagulants, NOACs)併用潛在相互作用藥物與重大出血發生的相關性。 方法 本研究為回顧性隊列研究,用本院醫療資訊系統採集2016年7月1日~2021年5月31日中服用NOACs(含Apixaban、Dabigatran、Edoxaban及Rivaroxaban)≧80歲患者資訊,包括人口統計學、共病、生理因素及藥物。結局終點設定為重大出血發生,以人-時間為概念計算結局發生率(incident rate, IR)、校正後發生率(adjusted incident rate, adjusted IR)、校正後發生率差(adjusted incident rate difference, adjusted IRD)及校正後發生率比值(adjusted rate ratio, adjusted RR)。本研究共納入12種有潛在相互作用的藥物,用泊松回歸模型分析每種藥物與NOACs併用的出血相關性,P<0.05有顯著性差異。 結果 在12種有潛在相互作用藥物中,與單獨應用NOACs相比,併用Amiodarone每人年重大出血的adjusted RR為3.82(95%CI, 1.94-7.40), Aspirin為2.03(95%CI, 1.02-3.84), Clopidogrel為2.27(95%CI, 1.13-4.39),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為3.12(95%CI, 1.01-9.07),血栓通為3.92(95%CI, 1.12-12.89);而Ginkgo組的adjusted RR為0.24(95%CI, 0.05-0.74)。以上對比組P值均小於0.05,其餘藥物組無顯著性差異。 結論 ≧80歲高齡患者服用NOACs時,當與Amiodarone、Aspirin、Clopidegrel、SSRIs或血栓通合用會增加重大出血的發生,臨床上須關注相互作用誘發的不良反應。
目的 探討語言訓練對語言發育遲緩兒童改善語言基本概念的臨床療效。 方法 選取2021年9月~2022年9月在康復科門診治療的44例語言發展遲緩兒童為研究對象,進行訓練干預,在訓練前後進行大小、顏色、數量、位置等語言基本概念的評估。 結果 44例兒童在訓練前後各項語言基本概念評分有統計學差異(P< 0.01),治療有效率中,大小概念為68.2%,顏色概念為86.4%,數量概念為54.5%,位置概念為52.2%。四項基本概念之間治療效果的差別具有統計學差異(P< 0.01)。其中,顏色概念與數量概念的療效及上下概念的療效存在明顯差異(P< 0.01)。結論 語言訓練干預能有效改善語言發展遲緩兒童對語言基本概念的掌握。
目的 比較胎盤滯留(RP)組與對照組產婦臨床資料,探討RP發生的相關高危因素。方法 單胎陰道分娩和無明顯胎兒異常的產婦共1865例,入組本研究。入組患者按照是否有RP,分為RP組和對照組。採取組間比較多項產科資料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尋找RP發生的相關高危因素。 結果 RP組孕次、產次、人流次數≧2次、既往宮腔操作史、既往RP史、產後出血量和產後出血率,均顯著高於對照組。多因素回歸分析也顯示,產次、既往宮腔操作史、既往RP史、縮宮素使用時間>600分鐘是RP的獨立危險因素。 結論 孕婦孕前應盡量減少宮腔操作;醫護人員應盡量縮短縮宮素使用時間;同時注意識別上述高危因素的存在,在第三產程及時預警RP的發生。
目的 探討標準算法與肺算法重建技術對低劑量胸部薄層CT圖像質量的影響。 方法 收集2020年1月~2020年10月行胸部低劑量CT平掃的患者。應用GE Revolution 256層寬體探測器CT掃描儀,所得原始數據分別採用標準算法及肺算法進行重建,由一名資深技師與兩名高年資放射科醫師共同觀察,對各個病灶(磨玻璃結節、實性結節)的顯示圖像質量進行評估比較並打分,對比分析2組病灶2種不同重建算法的顯示效果。 結果 102例患者進行了胸部低劑量CT檢查。其中實性結節101個,磨玻璃結節45個。以上2組病灶2種不同重建算法的顯示效果中,磨玻璃結節在兩種算法中具有顯著差異(P< 0.01)。實性結節病灶未見明顯統計學差異。 結論 與肺算法相比較,標準算法對於磨玻璃結節的顯示有優勢,對實性結節的顯示相似。
目的 比較肩袖損傷鏡下修復和藥物理療的臨床療效。 方法 回顧性分析自2019年1月開始至2020年12月止36例肩袖損傷的病人,其中接受關節鏡鏡下錨釘修復手術18例,藥物理療18例,比較兩組患者的疼痛、肩關節評分及恢復情況。 結果 在Constant評分,UCLA評分優良率及VAS評分方面的結果對比,手術治療優於保守治療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肩袖損傷患者採用鏡下修復後分別在疼痛,肩關節評分及功能恢復情況方面均比採用藥物理療具有明顯優勢。
目的 探討食物稠度規範化對口咽期吞嚥障礙患者功能恢復的效果。 方法 選取2018年1月~2020年11月於本院住院的口咽期吞嚥障礙患者,分為試驗組(根據容積─黏度吞嚥測試(volume viscosity swallow test, V-VST)評估予以相應級別的飲食指導,按國際吞嚥障礙飲食標準化計劃(The International Dysphagia Diet Standardisation Initiative, IDDSI)規範食物稠度)和對照組(予以常規飲食護理)。觀察比較兩組患者吞嚥功能改善的情況。 結果 共納入201例患者,兩組患者治療前後對比吞嚥功能均有所提高(P< 0.01)。試驗組患者鼻飼管拔管率和吞嚥功能改善均優於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0.05)。 結論 食物稠度規範化可明顯促進吞嚥功能恢復,提高患者鼻飼管拔管率和進口攝食功能。
目的 研究貴州省從江縣3歲~5歲前兒童齲齒患病情況,為當地兒童齲病防治策略提供依據。方法 根據第四次全國口腔健康流行病學調查方案要求,對從江縣縣城及周邊鄉鎮3歲~5歲兒童進行口腔檢查,統計不同年齡段及性別兒童乳牙患齲率、齲均及齲齒充填率,並進行統計學分析。 結果 檢查3歲~5歲兒童共計1614人,乳牙患齲率、齲均、齲齒充填率分別為94.18%、8.34、0.68%,不同年齡組及性別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貴州省從江縣3歲~5歲兒童的乳牙患齲率較高是齲病預防的重點人群,急需加強當地口腔健康知識水平及口腔衛生宣教。
目的 探討減少胎盤早剝(placental abruption, PA)對孕產結局不良影響的產前臨床處理方案。 方法 回顧性分析2018年10月~2021年10月於本院婦產科診斷為胎盤早剝的單胎產婦。按照產前與產後診斷的符合性,將產婦分為確診組和漏誤診組。 結果 PA發生率為1.3%。漏診率為56.56%,誤診率0.82%。確診組產婦0級和Ⅰ級PA的比例分別顯著低於和高於漏誤診組產婦。確診組胎膜早破的比例顯著高於漏誤診組,而催引產的比例顯著低於漏誤診組產婦。確診組產婦在產前陰道流血、持續腹痛、子宮張力增加的發生百分率顯著高於漏誤診組;而宮縮過頻和血性羊水的比例兩組無差異。確診組產婦胎心監護異常比例、剖宮產比例、助產百分比均高於漏誤診組產婦;確診組順產比例顯著低於漏誤診組;而胎盤超聲結果、產後出血比例、產後出血量及新生兒窒息百分比,兩組均沒有顯著差異。 結論 在重視胎盤早剝的高危因素的同時結合臨床表現及超聲等輔助檢查結果,加強對胎盤早剝的認識。在催引產過程中,密切觀察孕婦的臨床表現有助於早期診斷胎盤早剝,以改善胎盤早剝患者的預後。
目的 探討1565nm非剝脫點陣激光治療面部毛孔粗大的療。 方法 對2019年1月~2020年12月本院就診的66例毛孔粗大的患者研究分析,以1565nm非剝脫點陣激光治療共6次,間隔時間為每月1次,治療前及治療後作VISIA圖像分析及治療後填寫患者滿意度自評問卷。結果 經6次治療後,毛孔明顯減小,VISIA圖像分析示毛孔特徵計數治療前782.33±43.40及治療後660.03±40.15;分值治療前24.60±1.34及治療後21.30±1.35,兩者差異均具統計學意義(P= 0.000)。結論 1565nm非剝脫點陣激光治療面部毛孔粗大的療效佳,耐受性良好,安全性高。
目的 觀察中西醫結合治療圍手術期結直腸癌患者的臨床療效。 方法 將2019年1月~2022年6月收治的結直腸癌患者術後136例按照治療方式的不同分為觀察組(66例)和對照組(70例)。兩組患者均接受手術治療。觀察組接受中西結合治療,對照組接受西醫治療。比較兩組患者術後肛門排氣、排便時間、兩組手術後拔除第1、第2條引流管時間及兩組總住院時間及手術後住院時間。 結果 經過治療,觀察組手術後排氣排便時間優於對照組;兩組手術後拔除第1、第2條引流管時間及兩組總住院時間及手術後住院時間對比大致相同。 結論 中西醫結合治療圍手術期的結直腸癌患者的效果明顯,可有效地緩解其術後併發症,促進腸道功能恢復。
在妊娠晚期,當孕婦伴隨着各類正常合併症、胎兒因素、胎膜早破等相關因素的發生或者延期妊娠末臨產時,為保證母嬰健康,臨床上常予引產,即通過人工干預誘發子宮收縮來結束妊娠。成功的引產在降低剖宮產率、促進自然分娩中有重大意義,目前經濟水平高的發達國家足月引產率已達25%,而經濟水平處於中低位置的國家則普遍較低。普貝生藥物促宮頸成熟主要是通過含有前列腺素E2的持續控釋劑藥物來促進宮頸成熟,誘發宮縮而達到自然臨產的狀態,其有效性得到了國內外的認可,但在安全性方面,尤其是對母嬰的影響,存在一定的爭議,研究結論並不一致。同時由於各個國家、地區的循證臨床指南存在差異性,在護理方面難以提供統一的高品質護理措施。因此如何有效、安全、提供高品質護理的引產,成為了產科臨床關注的焦點。
目的 在羅氏Cobas c501全自動生化分析儀上確立檢測血清總膽酸的常見干擾值:溶血指數(Hemolysis index, H)、黃疸指數(Icterus index, I)、脂血指數(Lipemia index, L)。 方法 設立最大允許干擾值dmax為0.67umol/L,用希森美康(SYSMEX)專用干擾檢查A試劑盒,參考EP7-A2文件要求,進行干擾物實驗,對干擾物濃度及干擾程度之間的關係進行分析,並確立各干擾值。 結果 溶血干擾:為正干擾,回歸方程y=0.135x+5.509,相關係數R2=0.999;黃疸干擾:為正干擾,回歸方程y=0.069x+5.413,相關係數R2=0.998;脂血干擾:為正干擾,回歸方程y=0.063x+6.273,相關係數R2=0.992。 結論 在羅氏Cobas c501全自動生化分析儀上,檢測血清總膽酸,當H≦10、I≦20、L≦15時,所產生的干擾值≦dmax,檢測的結果能符合臨床診斷、治療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