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採用結構磁共振成像(sMRI)技術分析阿爾茨海默病(AD)患者、輕度認知障礙(MCI)患者與正常老年人的腦結構體積的差異。 方法 納入67例AD患者、77例MCI患者及174例正常對照(NC),對所有被試進行腦3DT1加權圖像(TIWI)MRI掃描、簡易精神狀態檢查 (MMSE)和蒙特利爾認知評估(MoCA)。使用MR腦結構自動分割軟體對所有被試的T1WI進行處理,獲得各腦區的體積及體積百分比。使用SPSS v25.0進行統計分析,協變量包括年齡、性别、教育年限及全腦容積。 結果 全腦多個區域的體積在三組間存在顯著差異(P<0.05)。相比於NC 組,MCI組的腦室系統相關區域體積顯著增加,胼胝體中部體積顯著減低。相比於NC組,AD 組的全腦灰質體積以及多個腦區體積顯著減低,腦室系統相關區域體積顯著增加。相比於MCI 組,AD組的腦室系統相關區域體積顯著增加,部份腦區的體積顯著減低。全腦多個區域的體 積百分比在三組間存在顯著差異。相比於NC組,MCI組的腦室系統相關區域的體積百分比顯著增加,胼胝體中部體積顯著減低。相比於NC組,AD組的全腦灰質以及多個腦區的體積百分比顯著減低,腦室系統相關區域的體積所佔百分比顯著增加。相比於MCI組,AD組的腦室系統相關區域的體積百分比顯著增加,部份腦區的體積百分比顯著減低。 結論 全腦體積分割 和測量可以輔助AD臨床診斷。腦室系統擴張、胼胝體中部萎縮可能有助於MCI的早期識别。
目的 探討非瓣膜性房顫患者腦梗死後出血轉化的危險因素。 方法 回顧分析2020 年1月~2022年12月本院收治的91例非瓣膜性房顫合併腦梗死未行介入治療及靜脈溶栓住院患者,根據影像學改變分為無出血轉化組(n=64)和出血轉化組(n=27)。收集患者臨床資料及影像學結果,探討出血轉化的危險因素。 結果 ⑴無出血轉化組和出血轉化組NIHSS評分、皮質腦梗死及大面積腦梗死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2) NIHSS評分、皮質腦梗死及大面積 腦梗死是出血轉化的獨立影響因素(P<0.05)。 結論NIHSS評分、皮質腦梗死及大面積腦梗死與非瓣膜性房顫患者腦梗死後出血轉化有關,為獨立高危因素。
目的 評估因齲壞導致露髓的成熟恒牙活髓保存治療的臨床效果。 方法 回顧性分析因齲壞導致露髓的成熟恒牙,其中試驗組進行活髓保存治療,對照組則接受根管治療。分别在術後3個月、6個月和12個月進行隨訪觀察,對比兩組的臨床療效,並進一步分析試驗組中不同年齡段活髓保存治療成功率的差異。 結果 共96顆因齲壞導致露髓的成熟恒牙,試驗組總成功率為95.24%,對照組總成功率為96.30%,兩者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中<40歲、40歲~60歲和>60歲患者的活髓保存治療成功率分别為93.33%、93.75%和100%,三者之間亦無統計學差異(P>0.05)。 結論 對於因齲壞導致露髓的成熟恒牙,活髓保存治療具有良好的短期效果,其成功率與根管治療相當,且年齡並非活髓保存治療的限制因素,但嚴格掌握適應證是確保治療成功的關鍵。
目的 研究免疫組化和ARMS PCR檢測肺腺癌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突變的相關性,探討替代EGFR基因突變檢測的可行性。 方法 使用細胞學、細胞塊和組織切片進行EGFR突變ARMS PCR法檢測及免疫組化突變蛋白(delE746-A750、L858R) 檢測,並對兩種檢測方法進行相關性分析。 結果 在116例肺腺癌進行免疫組化EGFR檢測,免疫組化評分為0分共39例,其中29例(74.4%)ARMS PCR檢測有突變;評分為1分共5例,其中4 例(80.0%)ARMS PCR檢測有突變;評分為2分共14例,其中14例(100%)ARMS PCR檢測有突變;評分為3分共58例,其中58例(100%)ARMS PCR檢測有突變。以免疫組化評分<1+為陰性,>2+ 為陽性,其敏感度為69.2%,特異度為100%,而陽性預測值為100%,陰性預測值為25.6%。 結論 免疫組化檢測EGFRdelE746-A750及L858R突變蛋白的方法操作簡單、快捷、易判讀,可以替代EGFR基因突變ARMS PCR檢測或作為初篩方案。
目的 分析單純疱疹病毒(Heges Simplex Vms, HSV)1/2型IgM及IgG抗體的流行病學特徵,並探討新冠大流行對感染率的潛在影響。 方法 對本院2018年1月~2024年12月間的檢測資料進行統計學分析(IgM組1942例,IgG組1483例)。 結果HSV-1 IgM/IgG陽性率分别為9.32% 及67.23%;HSV-2 IgM/IgG 陽性率分别為13.18%及27.85%。女性HSV-1/2 IgM陽性率 (11.86%/16.96%)顯著高於男性(6.83%/9.48%),女性HSV-1 IgG陽性率(70.70%)高於男性(63.40%),而HSV-2 IgGf生别差異不顯著;IgM峰值出現在10歲~20歲(HSV-1 16.67%, HSV-2 21.43%),提示青少年為感染高風險人群。IgG陽性率隨年齡持續上升,>60歲組HSV-1 IgG達92.11%, HSV-2 IgG達 55.26%,顯示過往感染特徵。 結論 澳門嚴格的新冠疫情措施間接影響了單純疱疹病毒的傳播模式,其中家庭接觸的增加令H SV-1風險上升和行為模式改變導致H SV-2風險下降。針對性别和年齡的策略以及大流行後的監測對於減低HSV感染至關重要。
目的 通過尿液代謝組學尋找與腎小球濾過率相關的代謝物指標。 方法 選取2019 年6月~2020年6月在本院自願參加測試的145例研究對象,採用代謝組方法對145名不同程度腎功能的受試者的尿液進行分析。 結果 研究發現與腎臟濾過功能相關的潛在標誌物及相關的代謝通路途徑,其中有意義的代謝產物包括:398種代謝產物,排名前10位的為:D-Glucuronic Acid(D-葡萄糖醛酸)、N6-乙醯基-L-賴氨酸、17β-雌二醇3-β-D-葡糖醛酸、N-乙醯-L-2-氨基-6-氧庚二酸、N-乙醯去甲基膦絲菌素、檸檬酸、L-半胱氨酸、雄酮葡萄糖醛酸)、N6-乙醯基-LL-2,6-二氨基庚二酸、氨基己二酸。代謝通路包括ABC轉運體通路、蛋白質消化與吸收通路、色氨酸通路、醯胺-tRNA合成通路、類固醇激素生物合成、精氨酸-脯氨酸代謝通路等。 結論 這些尿液代謝產物與腎功能相關,為靶向開發與腎功能相關代謝物提供可靠的基礎,為將來留取尿液 標本進行腎功能評估變得可能。
目的 比較去阿片類麻醉藥物(Opioid-free anesthesia, OFA)與傳統阿片類麻醉藥物(Opioid-based anesthesia, OA)在婦科腹腔鏡手術中的鎮痛效果、不良反應及患者的恢復質量評分(Qor-40評分)。 方法 選取本院2022年1月〜2023年12月間行婦科腹腔鏡卵巢囊腫手術的患者,將患者隨機分成兩組:觀察組(去阿片類藥物組,OFA組)和對照組(阿片類藥物組,OA組),比較兩組在Qor-40評分、圍術期鎮痛效果、氣管導管拔管時間及藥物不良反應的差異。 結果 OFA組及OA組在術後Qor-40評分、氣管導管拔管時間方面,OFA組優於OA組(P<0.05),術後1、6、12、24小時的數字計算型量表評分(NRS)、噁心嘔吐及血壓波動方面無統計學差異,而OFA組中心率波動幅度較大。 結論 OFA麻醉方式在Qor-40評分及術後拔管時間均優於傳統麻 醉方式,鎮痛效果與傳統麻醉方式類似,可改善女性患者在圍術期的體驗。
目的 對比觀察絕經後嚴骨質疏鬆患者分别皮下注射羅莫珠單抗(Romosozumab)或特立帕肽(Teriparatide)12個月後骨密度情況。方法 把絕經後嚴重骨質疏鬆患者49例,分為羅莫珠單抗 (Romosozumab) R組(25例)和特立帕肽(Teriparatide)T組(24例),R組治療方案採用皮下注射羅莫珠單抗,T組治療方案採用皮下注射特立帕肽,比較兩組治療前後骨密度指標(腰椎骨密度值、股骨頸及髖關節骨密度值)及不良反應。 結果 兩組治療後腰椎骨密度值均升高(P<0.05),而R組比T組治療12個月後腰椎骨密度值顯著升高(P<0.05)。兩組治療後股骨頸及髖關節骨密度值均無統計學意義,兩組病人均無出現不良反應。 結論 羅莫珠單抗及特立帕肽治療絕經後嚴重骨質疏鬆患者12個月後腰椎骨密度值均可取得滿意治療效果,但羅莫珠單抗骨密度值差異均無在降低骨代謝指標和提升骨密度方面更有優勢。
重度三尖瓣病變患者多數合併頑固的右心衰竭,從而導致肝腎淤血,凝血功能障礙,貧血等併發症。對於此類患者,指南推薦瓣膜成形或置換手術。因三尖瓣置 換圍手術期嚴重併發症的發生及死亡率較成形術高,外科醫生對三尖瓣置換術的選擇非常慎重。據統計,三尖瓣置換約佔心外科手術2%,再次三尖瓣置換術則只有少數的案例報導。臨床上對於再次三尖瓣置換術的手術經驗缺乏,長期預後瞭解不足,且再次心臟手術本身具有諸多不確定因素及風險。所以開展再次三尖瓣置換需要術者嚴格把控手術指徵,時機及手術方式。本院最近收 治一名三尖瓣生物瓣置換術後瓣膜衰敗梗阻的患者,採取低溫誘導室顫性停搏的方式腔鏡下行再次行三尖瓣置換手術,手術效果滿意,患者順利康復出院,為澳門地區首例個案。
疼痛是機體受到損傷或潛在損傷時所引起的不愉快的情感體驗,是一種複雜的生理和心理活動。胎兒22週~29週胎齡時,身體表面已出現感覺神經末梢,胎兒可感覺疼痛刺激。新生兒,尤其早產兒及NICU患兒曾經歷反復多次的診療操作,而侵襲性操作、疾病、外科手術及 NICU中慢性長期疼痛可導致腦血流出現變化,外周神經、脊髓神經通路、內分泌和神經發育發生改變,腦部多區域如額葉、顳葉皮質變薄,肢體系統及基底節容量減少,後期可出現痛閾升高、神經系統重塑、內分泌系統改變、免疫應答失衡、情感認知及行為障礙,可能導致遠期神經發育不良結局。疼痛也可影響新生兒的疾病狀況,如出現缺氧、高碳酸血症、高血糖、人機對抗、氣胸等。目前,疼痛已逐漸成為繼體溫、呼吸、脈搏、血壓之後的第五大生命體徵,新生兒疼痛管理問題也越來越受到臨床醫生的重視。
較長時間的術後禁飲禁食導致患者出現口渴、焦慮、煩躁等負面情緒,不僅增加了患者躁動、導管脫出、墜床、切口出血的風險,甚至發生血流動力學紊亂、血糖波 動、譫妄,延緩患者康復。隨着禁飲時間的持續,患者口渴難受程度甚至超過了疼痛。加速康復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 ERAS)是以患者為中心,核心是減輕手術患者心理和生理創傷的應激反應,促進術後康復。術後早期經口飲食(early oral feeding, EOF)已成為ERAS的重要環節之一。目前,術後飲食的具體時間、種類、數量,尚缺乏統一標準。為進一步提高術後患者滿意度,本文就術後早期少量飲食的研究進行綜述。